丞是什么意思
丞,拼音chéng,部首为一,共六画。这个字在古代常用来表示辅佐、帮助的意思,比如丞相,就是古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大官。
在封建时期,也有类似于副官的角色叫做丞,比如县丞、府丞等。
丞这个字还有一个意思,就是和“承”相同,表示承担、接受。
在文言文中,丞可以作为动词使用,表示辅佐、辅助,比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中就有“金印、紫绶,掌丞天子,助理万机”的记载。
同时,丞也可以作为名词,是秦汉以后的一种官职,通常是各级长官的副手,比如《陈涉世家》中提到的“独守丞与战谯门中”,《孔雀东南飞》中的“遗丞为媒人,主簿通语言”等。
丞字的组词还包括丞参、丞倅、丞辖、丞史、丞郎、丞尉、丞局、丞属、丞弼、丞掾、丞簿、丞辅、中丞、五丞、出丞、右丞相、后丞、大中丞等。
丞怎么读音
拼音:chéng,部首为一,笔画数为6 ,五行属金,繁体字为“丞”,五笔输入码为BIGF。基本含义为古代协助帝王或高级官员处理事务的官员,如丞相、府丞等。
相关词汇包括丞相、火丞、海丞、丞倅、疑丞、棘丞、聋丞、郡丞、五丞、丞弼、丞尉、果丞、丞簿、丞辖等。
字义解释:丞,读音为cheng,由“廾”、“卪”、“山”组成。
其中,“山”字象征高耸,寓意奉承之意。
动词用法:(1 )会意字,甲骨文形象为双手在上,人陷入陷阱之下,整体表示从陷阱中救助人出来。
(zhěng)本义为救助。
(2 )辅助;协助[assist]。
例如:丞弼(辅助;亦指辅助的大臣或职位);丞辅(协助)(3 )通“承”,意为接受、继承[bear]。
金文从“廾”(象双手)从“卩”(象跪坐人形)从“凵”(坑坎),形象为人在坑中,有人以上手救援之状。
“丞”是“拯”、“抍”的原始形态。
本义为救助,后引申为帮助、辅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