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(晏子使楚) 对照注释,通读这个文言文片段,找出几个与现代汉语意思不一样的词 (最少3个) 急!
好的,这是根据你的要求重写的文章:咱们聊聊那些古今用法有点不一样,或者说意思发生变化的字词,还有那些一个词有好几个意思、或者词性会变化的,以及那些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思不同的字。
首先是古今异义词: 1 . “谓左右曰”里的“左右”,古时候指身边侍奉的人;现在呢,就是指左边和右边两方面。
2 . “王曰:何坐?”这里的“坐”,古代的意思是犯罪;现在的意思是坐下。
3 . “吏二缚一人诣王。
”中的“诣”,古意是“到 去”;现在的意思常跟程度有关。
4 . “其实味不同。
”里的“其实”,古时指它的果实;现在常用作连词。
5 . “寡人反取病焉。
”这里的“病”,古意是受羞辱、丢面子;现在多指身体不舒服。
接下来是一些词的多义和活用现象,还有通假字: “曷”这个字,跟“何”一样,都是问“什么”的意思。
“熙”跟“嬉”读音相近,意思也相关,就是开玩笑、嬉笑的意思。
特殊句式方面也有几种情况: 1 . “何以也”这种,是把宾语“何”提前了,正常语序是“以何也”,意思是“拿什么办法呢?” 2 . “何坐”也是宾语前置,正常顺序是“坐何”,即“犯了什么罪?” 3 . “吏二缚一人诣王”这个句子,把定语“二”放在了中心词“吏”后面,叫做定语后置,翻译时需要调整,跟现代汉语的习惯不一样。
还有几个词,词性会变化: “使”:在“晏子将使楚”里是动词,表示“出使”;在“上使外将兵”里也是动词,表示“派”。
“闻”:在“楚王闻之”里是动词,表示“听说”;在“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”里是动词,表示“听见”。
“谓”:在“谓左右曰”里是动词,表示“对 说”;在“太守谓谁”里是动词,表示“是”。
“习”:在“齐之习辞者也”里是形容词,表示“熟练”;在“学而时习之”里是动词,表示“复习”。
“固”:在“齐人固善盗乎”里是副词,表示“本来”;在“汝心之固”里是形容词,表示“顽固”。
好,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实际例子,晏子将使楚的故事:
晏子准备出使到楚国去。
楚王知道了这个消息,便对他的手下说:“晏婴,那是齐国出名的能言善辩的人,现在要来了。
我想羞辱他一下,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好呢?”手下的人回答:“等他一到,我们请求绑一个人从大王您的面前走过。
大王您就可以问:‘这个人是干什么的?’我们回答说是齐国人。
大王再问:‘他犯了什么罪?’我们就说是犯了偷窃罪。
”晏子到了楚国,楚王设宴招待他,酒喝到兴头上时,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。
楚王问:“这个人绑着是干什么的?”官吏回答:“是齐国人,因为他偷东西。
”楚王看着晏子,问道:“齐国人是不是都擅长偷东西啊?”晏子立刻离开座位回答说:“我听说,橘子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叫做‘橘’,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叫做‘枳’,它们的叶子看起来是相似的,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。
这是为什么呢?是因为水土不同啊。
现在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不偷东西,可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,莫非是楚国的水土特别容易让人养成偷东西的习惯吗?”楚王听后笑了,说:“圣人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,我反倒自讨没趣了。
”
文言文齐桓公好紫服翻译
齐桓公对紫色服装情有独钟,结果全国上下都跟风效仿,紫色服饰价格飞涨,五匹普通丝绸都换不来一匹紫色的。这让桓公非常头疼,于是向管仲寻求对策。
他抱怨道:“我偏爱紫色,可这玩意儿太贵了,全国人民都跟着我穿,这可怎么办?”管仲给了个建议:“您要是想制止这股风潮,不妨自己先不穿紫色。
对身边的人说您讨厌紫色的气味,等有人穿紫色来见您时,您就说讨厌这气味,让他退下。
”桓公采纳了这一策略。
当天,宫中的侍卫都没再穿紫色;第二天,整个城市都看不到紫衣身影;到了第三天,全国范围内紫色服装都消失了。
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“上面喜欢什么,下面会更热烈地追随”的道理,提醒领导者或公众人物,自己的喜好和行为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,必须慎重考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