鹬蚌相争(寓言故事)?
好的,请看这个版本:话说河边有个河蚌,这天正敞着壳在岸边享受日光浴。
不期然,一只鹬鸟飞过,瞅见蚌肉便凑上来想啄一口。
河蚌反应迅速,立刻闭紧壳,钳住了鹬鸟的嘴。
鹬鸟这下可糟了,拼尽全力想挣脱,却怎也无法脱身。
同时,河蚌也被困在岸上,无法返回水中。
二者一时间互不相让,开始口角。
鹬鸟有气无力地抱怨:“再没水,我就回不了家,活不成了!”河蚌也气鼓鼓地回敬:“不放你,你嘴被我夹住,也活不成,等着饿死吧!”双方僵持不下,争吵不休。
就在这时,一个路过的渔夫刚好经过,毫不费力地将这对“难兄难弟”一起捞走了。
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了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的典故,用来形容双方争斗,最终导致两方都受损,却让旁观者坐收渔利。
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
《鹬蚌相争》这个故事其实是在提醒我们,处理事情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,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潜在影响。它也揭示了在冲突中,如果双方都不肯退让,只顾着争斗,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困境,甚至被旁观者利用,最终两败俱伤,让第三方捡了便宜。
这个故事原本是文言文形式,后来演变成了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这个成语,用来形容两方僵持不下,让第三者从中渔利的情况。
来看下原文和译文:原文讲的是一只河蚌在岸边晒太阳时,被鹬鸟啄食肉,蚌闭壳夹住鹬嘴,鹬和蚌互相威胁,结果被渔夫一起捉走。
译文就是这只河蚌正晒太阳,鹬鸟来啄肉,蚌闭壳夹住鹬嘴,鹬和蚌互相威胁,最后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。
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是战国时期,秦国强大,常常侵略弱国,弱国之间也常有摩擦。
赵国曾打算攻打燕国,苏代的哥哥苏秦的弟弟苏代受燕王所托,去劝阻赵王。
苏代见到赵惠文王后,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,并指出如果赵国攻打燕国,双方会陷入持久战,而秦国就会坐收渔翁之利。
赵惠文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,就取消了攻打燕国的计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