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自马援的三个成语
马援年轻那会儿,家里条件不太好,曾在北地放羊,他常跟朋友们说:“大丈夫立下的志向,穷的时候就该更坚定,老了就该更有精神。”这话的意思是,越是困境,越要意志坚定;越是年老,越要保持活力。
堆米成山的故事发生在刘秀准备攻打隗嚣的时候。
刘秀找马援了解情况,马援分析说:“隗嚣的军队内部已经动摇,我们进攻必定能获胜。
”他还用米堆成山川形状,指着给刘秀看地形,说明进军路线,分析得清清楚楚,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三维军事地图。
刘秀听完,说:“敌人就在我眼前了!”
马革裹尸是马援非常有名的一句话。
公元4 4 年,他对朋友孟冀说:“现在乌桓、匈奴还在北方边境搞事,我想自己去征讨。
男儿汉就应该战死在边疆,用马皮包裹尸体回家安葬,怎么能躺在床上,死在女人孩子手里呢?”孟冀表示赞同:“是啊!做烈士就该这样!”
后来(公元4 9 年),马援在征讨武陵时,染上瘟疫去世,确实实现了“马革裹尸”的誓言。
薏苡明珠讲的是马援的故事,成语很多,最出名的就是“马革裹尸”,最能体现他的人生气概,而“薏苡明珠”则成了他人生最后让人深思的插曲。
马援在交州时常用薏苡仁(薏米)来吃,觉得它对身体好,能“轻身省欲,以胜瘴气”。
交州的薏苡仁个大又好,马援回朝时特意带了一车薏苡籽,准备种。
但朝中有些权贵却以为他车里装的是私藏的明珠等宝物。
马援死后,监军梁松嫉妒他,上书诬陷马援搜刮了好多珍宝,结果马援背上了污名。
马革裹尸成语典故
东汉初期,马援将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朝廷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,特别是在平定南方叛乱的过程中表现突出,威名远扬。公元4 1 年,刘秀皇帝赐予他伏波将军的称号,马援一直非常关心国家的安危。
一次,当他在京师接受同乡的祝贺时,孟翼对他大加赞扬。
但马援并不领情,他拿西汉的路博德为例,说明自己的封赏已经超过了实际战功,担心这种赏赐与贡献不符的情况不会持久。
他更希望得到的是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虚意的奉承。
马援有着远大的抱负,他愿意担任先锋官,再次投身战场,甚至表示愿意“马革裹尸”,不希望安逸地度过余生。
他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了孟翼,后者真心实意地赞叹他是真正的男子汉。
马援的实际行动力很快得到验证,当匈奴和乌桓入侵时,尽管年事已高,他仍然主动请缨。
面对光武帝的顾虑,马援展示了高超的骑术,证明自己依然宝刀未老,最终获得了皇帝的批准。
不幸的是,马援的英勇无法挽回他的命运。
在征伐武陵和五溪蛮族的战役中,他在壶头山遭遇了困难,疾病和艰苦的环境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。
马援的一生都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,他的壮志最终以“马革裹尸”的悲壮方式实现。
扩展资料:中国成语“马革裹尸”意为用马皮包裹尸体,体现了军人英勇牺牲的精神,这一成语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,其反义词为“临阵脱逃”,并且与相关的诗词和文章有所关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