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杖则受,大杖则走的意思
成语名称为“小杖则受,大杖则走”。该成语的读音是“xiǎozhàngzéshòu,dàzhàngzézǒu”。
它的含义是指轻微的责打可以忍受,但如果是严重的责打就应该逃避。
在儒家思想中,这被视为孝顺子女在面对父母惩罚时应采取的态度。
这个成语出自汉代韩婴的《韩诗外传》第八卷,原文为“小菙则待笞,大杖则逃”。
它的繁体写法与简体相同,即“小杖则受,大杖则走”。
这个成语的常用程度一般,感情色彩是中性的。
在语言运用中,它通常作宾语或定语,用来描述人对父母的态度。
成语的结构是复句式,它起源于古代。
与“小受大走”是近义词。
在清代褚人获的《隋唐演义》第9 4 回中,有这样一句话:“古人有云:小杖则受,大杖则走。
此不过谓一家父子之间教训督责,当父母盛怒之时,以大杖加来,或受重伤,反使父母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