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的范畴有哪些
语言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:声音、结构、含义和书写方式。先说说声音这一块儿,它包含了构成语言的声音单位,比如各种音素和音节,还有说话时的语调变化。
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体系,有时候声音上的小变化都能影响词的意思,甚至可能催生出新的语言分支。
接下来是结构,也就是语法。
这部分是关于语言如何组织起来的规则,像是不同的词类、句子里的各个部分,以及时态和语态的使用。
语法就像是一套使用语言的说明书,告诉我们词应该怎么按照规则组合成有意义的句子。
然后是含义,也就是语义。
这涉及到语言所表达的意义,包括单个词的意思、整个句子的意思,还有在特定情况下话里没明说但大家都能懂的意思。
毕竟语言是用来交流的,所以能表达和理解意思才是最关键的,语义当然就非常重要了。
最后是书写方式,也就是文字。
这部分包括文字的组成元素,比如字母、单词和标点,还有书写规则。
文字就像是语言的容器,让语言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一代代传下去,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可是件大事儿。
翻译理论| 第四部:西方近代翻译(2)
西方近代翻译理论的发展中,布拉格学派贡献卓著,其核心观点包括:翻译需兼顾语言的多种功能,如传递知识、表达情感及作为工具等;同时,翻译应注重语言间的比较分析,涵盖语义层面、语法结构、发音系统、语言风格及文学类型等维度。维纳与达尔贝勒纳提出了七种具体的翻译策略:音译法直接模仿原语发音;译借法将原语词汇直接引入目标语;直译法力求保留原语的词汇、语法及表达方式;换位法则通过词性转换和语序调整以适应目标语习惯;变调法涉及表达方式的变通,例如将明喻转化为暗喻;应变法旨在以功能对等的译文形式传达文化差异;对等译法则追求语义与形式的全面一致。
维纳在其著作《翻译理论是神话还是现实?》中主张,翻译现象应从语法结构、词汇构成、译文效果、意义传达、笔调风格及原作者特质六个角度进行剖析。
罗曼·雅各布森对翻译理论的贡献深远,他提出了翻译的三种分类:语内翻译在同一语言内解释符号;语际翻译在不同语言间转换符号;符际翻译则通过非语言符号系统阐释语言符号。
雅各布森强调词义的理解依赖于翻译过程,而非个人经验或知识;他认为准确翻译的关键在于信息对等而非单个符号的匹配;他还指出所有语言都具备同等的表达能力,词汇匮乏时可借助借词、新词创造、语义转移或迂回表达等方式弥补;语法范畴的转换是翻译中最复杂的挑战,尤其涉及时态、词性和词数变化的语言。
吉里·列维的文学翻译理论独树一帜,他视文学翻译为再创作过程,强调译作需传递原作的艺术魅力;其错觉理论主张译者隐匿身份,让读者产生仿佛直接阅读原作的感觉,以此增强译文的感染力;他认为翻译是系列抉择的集合,译者的判断相互关联并决定译文质量;同时,他提醒译者若改动原文需适度,以免丧失原作生动性或使译文流于表面。
常见的语法范畴
传统语法主要围绕名词和动词,定义了八种关键范畴。首先是名词的“性”,通常分为阴、阳、中性等,通过特定词形变化来体现。
其次是“数”,用以区分名词或代词的单复数形态。
再者是“格”,它揭示了词语间的结构及语义关联,例如俄语中的名词、代词、形容词均有六种格的变化。
接着,“时体”专注于动词,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和状态。
而“态”(或称语态)则通过动词形态变化,区分主语与动作的主动或被动关系。
此外,“式”(或称语式、语气、情态)通过动词变化,体现句子的语气或情态,如陈述、命令、虚拟等。
还有“人称”,它确保动词与主语在人称上的一致性,通常通过动词形态来体现。
最后,“级”用于描述性质或状态的等级,形容词和副词会根据形态变化展示原级、比较级和最高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