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弟”的笔画顺序
“弟”字在书写时的笔顺规则是:先写横,再写竖,然后是横折钩,接着是撇,最后写捺。弟笔顺怎么写
“弟”字的书写顺序是点与撇之间保持适当距离。该字底部横向笔画保持平行且均匀分布,其中竖折折钩的竖笔和折钩部分采用左斜的写法,竖画居中垂直,而撇画则在横与竖的交叉点处开始,长度适宜。
此字有如下含义:1 、与父母(或仅与父亲、或仅与母亲)同辈且比自己年轻的男性称为弟弟或兄弟。
2 、在亲戚或同宗族中,与自己同辈但年龄较小的男性称为表弟或堂弟。
3 、用于称呼与自己同辈但年纪较轻的男性,如老弟、师弟。
学生对自己老师自称或他人称呼时用弟子或徒弟。
4 、古时“弟”字与“第”字同义,表示次序或顺序。
该字是由“必”和“己”组成,形象地描绘了绳子束扎的层次。
《说文解字》认为这是“韦束之次第”。
战国时期文字的书写继承了这一形态,但也出现了一些变化,主要是将原本的直竖部分变为向右(有时向左)的斜画,接着下端的一横变为撇;也有不使用撇而是用圆点代替的情况。
缠绕的绳结形态也有所简化。
秦朝的小篆和汉朝的隶书书写都受到了战国文字的影响。
在古代文献中,“弟”字多用于表示兄弟关系。
《包山楚简》中提到:“步死,无子,其弟番(後)之。
”《侯马盟书》中出现了“兄弟”一词。
《诗经·邶风·柏舟》中有“亦有兄弟,不可以据。
”的句子。
战国时期的文字中还出现了“敱弟”一词,见于信阳楚墓竹简:“敱弟君子”,其中“敱”读作“岂”,“岂弟”在《诗经·齐风·载驱》中出现,毛亨解释为“乐易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