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区分声调的四种不同读法?
汉语拼音系统里,声调主要有四种类型:第一声、第二声、第三声和第四声。第一声,被称为平声,发音时声调保持稳定,音高相对较高,比如“mā”、“nǐ”和“sūn”。
第二声,也叫扬声,发音时声调从低到高再略微下降,形成一种先升后降的声调曲线,例如“ér”、“huáng”和“shuǐ”。
第三声,被称为上声,发音时声调先从较低音调升至较高音调,再略微下降,形成一种先升后降再升的声调曲线,比如“sān”、“jīn”和“xuě”。
第四声,即去声,发音时声调从较低音调快速升至高音调,再快速下降,形成一种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声调曲线,例如“sì”、“shòu”和“hé”。
需要留意的是,汉语拼音中的声调主要反映的是音高的变化,并不完全等同于声调在语言交流中的实际意义。
如何教小孩听出拼音的四个声调
好的,这是改写后的:来聊聊汉语的四声怎么掌握。
你可以借助五度声调调型图来理解:第一声是平的,像条直线;第二声是往上扬的;第三声先往下再拐弯上去;第四声是直接往下落的。
想让学生直观感受音高变化?试试手势法。
就是用手指跟着音高变化的方向划,一边划一边发对应的音,这样能帮学生建立音高的概念。
要更深入地体会?可以讲讲声带控制。
汉语声调的升降其实跟声带的松紧有关。
发第一声时,声带要绷紧并保持;第三声呢,声带要放松并保持;第四声是声带突然绷紧,然后慢慢松开;第二声在声带不那么松也不太紧的状态下,迅速绷紧。
学习时可以对比着来。
第一声和第三声,建议先练第一声。
因为它高而平,发准了能帮其他声调定个调。
不少学生发第一声时起调不够高,这会影响到后面声调的学习,所以一定要强调起调要高,声音要拉长。
教第三声时,可以和第一声组合成双音节词来练,比如“北京”,一高一低,对比很明显,从低到高的音程正好是五度,跟唱歌时do到so的音程一样。
可以先练do-so这两个音,再把一些词用do-so唱出来,像“好吃”、“好多”、“首都”等等。
通过反复练习,让学生体会发高音和低音时声带的松紧感觉。
掌握了第一声和第三声,就可以教第四声了。
这里有个“带音法”的练习。
先让学生说“第一声+第三声”这种双音节词,比如“区雨”,先发第一声“区”,然后快速滑向第三声“雨”,尽量快,最后合成一个音节“去”。
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“低以”、“姑五”、“该矮”。
练熟了降调,再学第二声的升调就容易些。
因为发完第四声,声带是放松的,这时候快速绷紧声带,就接近第二声的升调了。
有些人发第二声升不上去,往往是因为起音太高,可以利用第四声的最低点来带动第二声。
最后,要多设计些练习来巩固。
其实声调本身不难,难的是在学每个词时,不仅要记住声母和韵母,更要记住声调。
多练多记,才是掌握普通话声调的关键。
比如这个绕口令:“堂堂端糖汤要去塘上堂汤烫糖又淌汤淌糖又烫堂堂躺堂上”,就可以用来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