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古诗《赠刘景文》中“尽”和“犹”的意思
《赠刘景文》乃宋代苏轼所作,属七绝体裁。诗中描绘了荷花凋零,荷叶枯萎,而菊花虽已凋谢,枝头却依旧挺立,不畏霜寒。
诗人提醒友人,需铭记一年中最为宜人的景致,即橙黄橘绿的丰收季节。
此诗通过荷花与菊花的对比,展现了秋末的独特风貌。
橙黄橘绿的色彩搭配,使得秋景更加生动活泼。
苏轼此诗反其道而行,摒弃了传统的悲秋情怀,强调秋天是丰收的象征。
“擎雨盖”借指荷叶,第二句则对菊花残枝傲霜的坚韧精神给予了赞美。
菊残犹有傲霜枝的犹是什么意思
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承载着古人的情感与智慧。它们或描绘自然风光,或抒发思乡之情,或赞颂爱情与友情。
今天,我们共同品鉴苏轼赠予友人的佳作《赠刘景文》。
其中“菊残犹有傲霜枝”的“犹”字,意指“依旧”或“仍旧”。
此句出自苏轼之手,收录于《赠刘景文》一诗中。
原文描绘了荷花凋零、菊花顽强生长的景象,强调即便在残秋时节,也有生机勃勃的景致。
诗中“荷尽已无擎雨盖”一句,与“菊残犹有傲霜枝”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了菊花的坚韧不拔。
苏轼此诗创作于元祐五年(1 09 0年),当时他在杭州任职知州。
前两句描绘了秋末冬初的凄凉景象,而后两句则寓意深刻,表达了诗人的赠诗意图。
诗中虽描绘了冬日的萧瑟,却也展现了丰收的喜悦,以此比喻人生成熟期,鼓励友人珍惜时光,保持乐观。
荷与菊作为诗歌中的常见意象,常给人以美好印象。
然而,苏轼在这首诗中却以荷败菊残为开篇,旨在强调橙黄橘绿的秋末之美。
此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,还蕴含了对友人格调的赞誉。
确实,“菊残犹有傲霜枝”所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。
夏日的荷花虽已凋谢,但枝头的菊花依然傲霜斗寒,展现出生命的顽强。
苏轼的《赠刘景文》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,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