举烛的本义是什么
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里有这样一个典故,讲的是“举烛”一词的本源及其后衍生出的成语“郢书燕说”。原本,“举烛”的初衷就是指把蜡烛举起来照明。
故事发生在燕国,一位官员夜里写信,因为光线不好,便对旁边的侍从说:“举烛”。
结果,这句话被随口写进了信里。
显然,这并非信件的真正意图。
燕国的宰相在阅读这封充满误导性词语的信时,便从字面意思出发,将“举烛”解读为推崇光明,进而引申为选拔贤能、任用贤才。
他向国王汇报了自己的理解,国王深以为然,并据此治理国家,结果国家变得井井有条。
然而,这种治理方式虽然有效,却偏离了信件的原意。
这个故事提醒我们,在理解和阐释信息时,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字,而要深入挖掘其内涵,避免望文生义,否则可能会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。
时至今日,仍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学问时犯类似的错误。
与“郢书燕说”意思相近的成语是“穿凿附会”。
这个成语出自多个历史文献,比如宋代的《容斋续笔》、朱自清的《经典常谈》以及范文澜的某部著作。
它的意思是把讲不通的道理硬要讲通,或者把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。
这里的“穿凿”指的是把讲不通的强行解释通,“附会”则是指把不相关的事情强行联系到一起。
郢人燕说原文及翻译
在郢地,一位市民欲向燕国相国发送信函,恰逢夜晚书写时,烛火昏暗。他指示执烛者提升光线,不慎在信中错加了“举烛”二字。
这“举烛”非信之真意。
燕相收到信后,对其感到愉悦,解读为“举烛”意指推崇光明,进而推断为应选拔贤能者委以重任。
他将此解读呈报国王,国王欣然采纳并实施,国事因此得以整治。
然而,尽管国政得以改善,但这并非信中原本所要传达的意思。
《郢人燕说》收录于战国时期韩非的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。
韩非,亦称韩非子,系战国末韩国(今河南新郑)人士,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、哲学家及散文家,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。
韩非融合了商鞅的法治、申不害的权谋、慎到的权势,并将老子的辩证法与朴素唯物主义融入其中,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。
其理论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石。
后人编纂其作品成《韩非子》一书。
燕相对信件的误解,反映了当时学者在解读前人遗言时,常主观臆断,强加非原意的解读。
此典故亦衍生出成语“郢书燕说”,用以形容牵强附会、曲解原意的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