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程是什么意思
行程,即指行走的路程或旅行的经历。其拼音为xíng chéng。
以下为行程一词的引用出处: 1 . 唐代诗人岑参在《送崔主簿赴夏阳》中提到:“地近行程少,家贫酒债多。
” 2 .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《闷歌行》之四中写道:“屈指行程谁道远,如今不敢问都昌。
” 3 . 清代学者梁章钜在《浪迹丛谈·虎丘寺周鼎》中回忆:“今年再次游览吴门,却听闻此鼎已失,令人疑惑,详情尚不得知。
遗憾的是行程匆忙,还需返回时细细探究。
” 4 . 诗人冰心在《寄小读者》二十九中描绘:“我在旅途中身心疲惫,回到家中心情放松,病魔却趁机发作。
” 5 . 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在《水浒》第五回中描述:“背负行囊,携带戒刀,手持禅杖,告别店主和铁匠,踏上行程。
” 6 . 元代剧作家郑光祖在《倩女离魂》楔子中说:“孩子暂留一两日,行程尚不迟。
” 7 . 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在《水浒传》第五十三回中建议:“师父可以开始行程,以展现始终如一、成就大义的美德。
”
行程的例句包括: 1 . 为了照顾生病的姥姥,妈妈推迟了旅行计划。
2 . 飞机即将降落,愉快的旅程即将结束。
3 . 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显著缩短了成渝两地间的旅行时间。
4 . 如果妈妈明天回来,我的行程安排将需调整。
5 . 由于行程紧密,我对每座博物馆的参观仅限于走马观花。
6 . 在穿越高原的旅途中,我们经历了风餐露宿的艰辛。
7 . 红军历经爬雪山、过草地的艰难行程,行程达二万五千里,最终胜利抵达陕北,这一壮举堪称史无前例。
8 . 若非与你相遇,前路将更加遥远;若非与你相识,旅程将更加孤单;若非与你相知,前行将更加缓慢。
行程拼音
汉语拼音的书写形式为“xíngchéng”。它涉及将音节快速组合,遵循普通话音节的结构规则,将声母、介母、韵母连贯拼接,并附加声调,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音节。
作为我国汉字的拉丁化方案,汉语拼音在1 9 5 5 至1 9 5 7 年的文字改革期间,由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(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)的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制定。
汉语拼音的应用包括:1 、为汉字提供注音:自1 9 5 8 年秋季起,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开始使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,随后,中学教材、各类字典、词典、通俗读物和扫盲教材也普遍采用此方法。
2 、教授普通话:自《汉语拼音方案》发布以来,相继出版了众多以汉语拼音编写的教材、读物、字表、字典和词典,有力推动了普通话的传播和普及。
3 、在字典、词典中进行注音和排序,以及书刊的索引编制。
例如,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共7 5 卷,其正文条目均附有汉语拼音。
4 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在创制和改革文字时的共同基础。
目前,包括壮族、苗族、侗族、哈尼族、傈僳族、佤族、黎族、纳西族、土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已采用与汉语拼音字母一致的字母形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