裳子有几个意思?
裳这个字有两种读音,cháng和shang。cháng的读音下,裳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服饰,就是遮盖下身的衣服,跟现在的裙子不太一样,古代不分男女都穿,不是裤子。
在古代的文献中,裳还有光明的意思。
比如《诗经·小雅》里就有“裳裳者华,其叶湑兮”这样的话,这里的裳裳就是在形容花朵非常漂亮。
shang的读音下,裳就直接是指衣服了。
《后汉书·崔駰传》里就有“方斯之际,处士山积,学者川流,衣裳被宇,冠盖云浮”的话,这里的衣裳就是指衣服。
所以,裳的意思会根据读音不同而变。
cháng的时候,它不只是指那种下身衣服,还有光明的意思。
shang的时候,它就直接是指衣服了。
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,裳经常被用来形容衣服很华丽,比如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里就有“初为《霓裳》后《六幺》”,这里的《霓裳》就是指曲子的名字。
裳字的多义性显示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。
不管是指那种下身衣服还是衣服,裳都含有很深的文化意义。
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下,裳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,这为我们研究古代的服饰文化和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
裳 chang和shang的区别是什么?
“裳”这个字挺有意思,它是个多音字,可以读成shang或者chang。它的原始意思特指古代那些有身份的人,比如丈夫或者领导们穿的那种裙子。
后来这个词的意思就扩展了,变成泛指男女都穿的下装。
不过通常情况下,我们说“裳”的时候,指的就是衣服,像《楚辞·离骚》里就提到了它。
在古代的诗词歌赋里,“裳”这个字大部分时候都是读作chang的。
比如“霓裳羽衣曲”、“猿鸣三声泪沾裳”、“着我旧时裳”这些例子里的“裳”,指的都是下装,也就是裙子,所以读chang更合适。
再来说说“裳”和“裙”的关系。
其实“裳”就是“裙”的古称。
你看“裙”这个字,左边是“衣”,右边是“君”,这里的“君”就是指丈夫或者领导。
所以古代汉族男性平时穿的下装就是“裙”。
《帝王世纪》里说黄帝开始穿丝麻做的衣服,上衣像天,下裳像地。
黄帝那会儿是公元前2 3 到前2 1 世纪,这说明中国人从那时起就开始穿“衣裳”了。
黄帝之前的三皇时代,人们主要穿皮衣服,到了五帝时代就开始穿布衣服了。
虽然服饰在变,但满清之前华夏民族(汉族)的服饰基本特征没变,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汉服。
伏羲那会儿定的婚嫁规矩是男方送两张兽皮,但那时候鲁西豫东地区已经人多地少了,动物也越来越少了。
神农时代,人们开始种地吃粮食,衣服也从皮料改成了丝麻。
到了黄帝这里,上衣下裳就成了一男一女的标配衣服(古人把上半身穿的叫“衣”,下半身穿的叫“裳”,合起来就是“衣裳”)。
另外,“裳”有时候也写成“常”,这个字左边是“尚”,右边是“巾”,“尚”和“巾”合在一起就是指那种敞开的布巾,也就是裙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