含有惊色字四字成语
这些成语细致地刻画了人们在遭遇惊吓时的不同状态。“惊慌失色”描绘的是因极度惊慌导致脸色发生变化的情景,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清代石玉昆的小说《三侠五义》第七十三回中,讲述了倪太守与倪忠因误以为恶奴上门而吓得脸色都变了。
“大惊失色”则形容因极度害怕而脸色骤变,它源自《汉书·霍光传》,书中记载群臣听到霍光要废黜昌邑王的消息时,都吓得目瞪口呆,无人敢出声。
“惊惶失色”与“惊慌失色”意思相近,也是形容极度惊慌并面露惊惧之色,出自元代孔齐的《至正直记·罗太无高节》,描述了司徒称名大呼并试图触门,随从们带着百骑赶到时都吓得魂不附体。
“神色不惊”则与这些成语形成对比,它形容在惊吓面前依然保持镇定自若,出自宋代释道原的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,记载了和尚在被节度使扔入水中时依然神色自若。
“惊恐失色”则描绘了因惊恐而脸色大变的情景,明代吴承恩的《西游记》第三十五回中,唐僧听到有妖怪时便惊恐失色地询问:“徒弟,这般情形如何是好?”孙悟空则轻松回应:“放心,放心,把他的宝贝都拿来给我。
”这些成语不仅展现了汉语表达的多样性,也为我们提供了窥视古代文化和人们心理状态的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