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徳什么望什么
品德出众且声名显赫的成语,读音为“dégāowàngzhòng”。它用来形容一个人不仅道德修养很高,而且在社会上享有很大的声望。
这个成语出自《晋书·简文三子传》,原文是“元显因讽礼官下仪,称已德隆望重,既录百揆,内外群僚皆应尽敬。
”,意思是元显自夸自己德高望重,既然担任了百官之首,朝廷内外的官员都应该对他表示尊敬。
在曹禺的《王昭君》第三幕中,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王昭君家族的地位,表示呼韩邪单于保护他们、信任他们,正是因为他们家族德高望重。
最后一个字是徳的成语有哪些
1 . 尊重与呵护生命构成了所谓的"好生之德",它提倡不伤害生命以及维护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。2 . "减师半德"是指学习时应深入理解核心,而不仅是模仿表面,达到老师水平的一半只应视为学习的起点而非最终目标。
3 . "爱人以德"意味着用道德标准去关爱他人,强调对所有个体以善意和尊重的态度。
4 . "二三其德"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坚定的意志,常常在多个想法间犹豫不决。
5 . "感恩戴德"表达了对他人恩惠的感激,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系。
6 . "歌功颂德"是通过赞美成就和品德来表示敬意和崇拜,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达方式。
7 . "积善成德"强调长期行善的重要性,认为善行可以培养高尚的品德。
8 . "俭以养德"指出节俭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培养简朴和勤奋的德行,是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。
9 . "离心离德"描述思想不一致,人心分散,难以达成共同目标和行动。
1 0. "三从四德"虽然曾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道德要求,但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品德的期待。
1 1 . "仁义道德"泛指旧社会推崇的道德准则,重视公正、仁爱、忠诚等美德。
1 2 . "畏威怀德"表达了对权威的敬畏和对恩德的感激,显示了权力和道德的双重尊重。
1 3 . "无怨无德"意味着双方无恩怨关系,是理想的人际交往状态。
1 4 . "一心一德"强调团结一致,共同为同一目标努力的重要性。
1 5 . "妖不胜德"比喻邪恶无法对抗正义和道德的力量。
1 6 . "以德报德"提倡用同样的善意和恩惠回报他人的善意和恩惠。
1 7 . "以怨报德"则是指用怨恨回报他人的恩惠,这是违反道德的行为。
1 8 . "丰功茂德"形容功绩卓著且品德高尚的人或事。
1 9 . "感恩怀德"再次表达对他人恩惠和美德的感激之情。
2 0. "高才大德"是指拥有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,是社会中受到尊敬和敬仰的人物。
最后一个字是徳的成语有哪些
好的,以下是一些以“徳”为尾字的成语及其解释:好生之徳:体现了爱护生命、避免杀戮的道德观念。
减师半徳:形容对老师的学识或品德只能学到一部分。
爱人以徳:强调以道德原则作为关爱他人的基础。
二三其徳:形容做事或为人不够专一、犹豫不定。
感恩戴徳:用来表达对他人恩惠的深深感激之情。
歌功颂徳:指赞美他人的功绩和德行。
积善成徳:说明通过长期行善可以培养出高尚的品德。
俭以养徳:认为节俭的作风有助于培养质朴、勤奋的德行。
离心离徳:描述思想不统一、缺乏共识的情况。
三从四徳:旧时社会对女性提出的一套道德规范要求。
仁义道徳:泛指传统观念中的道德准则和规范。
畏威怀徳:既敬畏对方的威严,又感念其恩德。
无怨无徳:表示彼此之间没有恩怨,关系清白。
一心一徳:形容所有人齐心协力,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。
妖不胜徳: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。
以德报徳:指用恩惠来回报所受到的恩惠。
以怨报德:指用怨恨来回报他人的恩惠,是一种无礼的行为。
丰功茂徳:形容伟大的功绩和深厚的德泽。
感恩怀徳:再次强调对他人恩德的感激之情。
高才大德:称赞一个人既有卓越的才能,又有高尚的品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