肯怎么读
关于汉字“肯”,其拼音为kěn,部首为月,总笔画数为8 画。这个字有两种主要含义:一是指许可或表示愿意,例如“首肯”就是通过点头表示同意;二是指附着在骨头上的肉,比如“肯綮”一词,它指的是筋骨结合的地方,常用来比喻事情的关键点,同时“中肯”也用来形容言论正好切中要害。
与“肯”相关的词汇包括肯定、中肯、肯尼亚、肯定句、首肯、不肯、争肯、傍不肯、允肯、剩肯、喜不肯、宁肯、岂肯、常不肯、心肯、朋肯、綮肯、肯可、肯堂、肯尼猫等。
此外,“肯”字还有一些常用的成语,如“不肯一世”、“切中肯綮”、“动中肯綮”、“心折首肯”、“心服首肯”、“惠然肯来”、“洞中肯綮”、“深中肯綮”、“肯堂肯构”、“肯构肯堂”、“首肯心折”、“恰中肯綮”、“技经肯綮”等。
这些成语丰富了语言表达,也体现了“肯”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丰富含义。
肯的拼音怎么读
“肯”字的发音为【kěn】,它是汉语中的常用一级字,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金文。该字属于会意字,最初以“肎”的形式出现,其基本含义是指附着在骨头上的肉。
随着语义的扩展,它还包含了心甘情愿、乐意以及同意等引申义。
其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:与骨头相连的肉。
在表达中,它可以用作表示同意的词汇,如“中肯”、“肯綮”,以及首肯的动作。
例如,经过一番劝说,他最终同意了。
作为助动词,“肯”可以表达主观上的愿意或接受某种要求,如“我请他来,他怎么也不肯来”。
此外,“肯”字还可以组成多个词汇,如“首肯”、“肯定”、“肯綮”、“肯首”等,以及表示允诺的“肯酒”。
在字源上,“肯”字源自“肎”,而“肎”字是由“骨”字简化而来,最初像骨架的形状,属于象形字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加上肉部首,形成了“骨”字,而“肎”字在古隶中简化为“肯”。
《庄子·养生主》中提到“技经肯綮之未尝”,即用其本义指附着在骨头上的肉。
而“中肯”一词则表示言辞准确切中要害。
在《封诊式》和《诗经》中也有“不肎来”和“惠然肯来”的用法,反映了“肯”字的同意和允诺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