飨和飧有什么区别?
1 . 飨的发音虽异,却与响同音;飧与孙音韵一致。2 . 飨的含义多样:包括乡民共聚畅饮、举办盛宴款待来宾、祭祀、奖赏、用酒食抚慰、享用、与“享”通义、接受酒食等。
飧则指代晚餐或熟食,作为名词,是晚饭的别称;作为动词,涉及吃晚餐或泡饭。
3 . 在构词上,飨有尚飨、飨福、侑飨、服飨、献飨、飨燕、觐飨、飨饮、馈飨等;飧则有飧泄、盘飧、飧饔、壶飧、传飧、飧粥、柈飧、饭飧、素飧等。
4 . 飧,发音为sūn,主要指晚饭,亦泛指熟食。
如诗句“谁知盘中餐(飧),粒粒皆辛苦”所描绘。
飨,拼音为xiǎng,是汉语二级常用字。
其起源可追溯至“乡”,古字形描绘两人相对进食的情景。
随着时间演变,“乡”字衍生出新的含义,在篆书阶段加上“食”字旁,形成了“飨”字。
飨的原意是众人围坐共餐,后来引申为用酒食招待他人,进而表示邀请他人共同享用。
飨字在殷商卜辞中已有记载,其甲骨文形态为“飨”、“卿”、“乡”、“向”等字的雏形,这些字均由此演变而来。
飨和飧的区别
“飨”字发音为“xiǎng”,它所代表的是以酒食来款待宾客的行为。在古典文献中,“飨”字被描述为“乡人饮酒”,这反映了在乡村聚会上以酒食接待宾客的传统。
例如,《国语·晋语一》中提到“将弗克飨为人而已”,而在《国语·晋语四》则有“君其飨之”的记载。
同样,在《淮南子·说山》和《诗·豳风》中也能找到“飨”的使用,显示出它在古代文化中作为待客与礼仪关键字的地位。
另一方面,“飧”字读作“sūn”,指的是晚餐或是一日之食。
据《说文》记载,“飧”即是“哺”,即晚餐或饭食。
在《种树郭橐驼传》中,“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,且不得暇”描绘了古代农民在繁忙中为劳作者准备晚餐的情景。
而在《诗·魏风·伐檀》中,“不素飧兮”表明晚餐是经过烹饪的熟食。
《周礼·掌客》中将“飧”解释为“客始至致,小礼也”,意味着宾客刚到时,主人用简单的饭食表示欢迎。
《仪礼·聘礼》中则提及在正式的礼节中,提供晚饭是礼仪的一部分。
《左传·昭公五年》中的“飧有陪鼎”描述了晚饭通常会配备菜肴。
杜甫的《客至》中也有“盘飧市远无兼味,樽酒家贫只旧醅”的诗句,生动地描绘了远方来客的晚餐情形。
《礼记》中“君未覆手,不敢飧”的表述则突出了在某些场合对食物的敬意。
总结来看,“飨”和“飧”在古代文化中各有其独特的角色,分别关联着宴请与日常饮食。
前者多与宴会及礼仪相联系,后者则侧重于日常饮食的安排。
在古代,不论是乡村集会还是正式的礼遇,酒食和饭食都是传递尊敬、友谊与欢迎的媒介。
飨是什么意思怎么读音
“飨”这个词,你可以理解为请客吃饭,用吃喝招待人,不过它还可以引申为给人提供某些好处或东西,古时候甚至跟“享”字通用。这个字念 xiǎng ,是第三声。
具体来说,“飨”主要有两个意思:一是请客吃饭,这是最常见的用法,古今都有;二是泛指给人提供一些东西,这个意思稍微抽象点,但跟请客吃饭的意思是相通的。
古代的时候,“飨”和“享”可以互相替换,都表示祭祀时献祭品或者享受祭品,不过现在这种用法不怎么见了。
“飨”的读音是 xiǎng ,发的时候要注意是第三声,先往下再往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