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复得兔是什么意思
“冀复得兔”这一成语寓意着渴望能如初般轻易地获得利益。字面解释为:冀,即渴望;复,意指重复;得,代表获得;兔,特指故事中那只在树根下意外撞死的兔子。
该成语源自《韩非子》中的一则寓言,描述了一位宋国农夫因偶然捡到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后,便不再从事农耕,日复一日地守候在树根旁,企图再捡到撞死的兔子,却未能如愿,最终沦为笑谈。
此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寄望于非分之想,企图不劳而获的人。
冀复得兔的冀什么意思
1 . 希望的内涵。2 . 渴望再捕获一只兔子的愿望。
3 . 出处:《韩非子·五蠹》战国时期韩非所著。
4 . 原文摘录:宋国有一位耕作的农夫,在其田地中发现了一截树桩,一只奔跑中的兔子不慎撞上树桩,导致颈部折断,不幸丧生。
农夫遂将农具丢弃,整日守候在树桩旁,期待再次捕捉到兔子。
遗憾的是,兔子并未重现,农夫的举动反而成了宋国人的笑柄。
现今,有人企图运用先王的治理策略来管理现代社会,这无异于重蹈守株待兔的覆辙。
5 . 翻译:在宋国,有一位农夫,他在自己的田地里发现了一截树桩。
一天,一只疾驰的野兔撞上了树桩,颈部折断,不幸死亡。
农夫于是放下手中的农具,日夜守候在树桩旁,渴望再次捕获到兔子。
但事实是,兔子再也不会出现,农夫的愚蠢行为反而让宋国人感到好笑。
6 . 然而,如今竟有人试图将古老的政治策略应用于现代社会治理,这无疑是犯了与守株待兔相似的错误。
冀复得兔的冀是什么意思?
“冀”这个字在古代汉语里,常常被赋予希望和向往的意味。举个栗子,在《战国策》里有个“冀复得兔”的典故,这里的“冀”就传达了一种期盼和憧憬的心情。
到了现代,“冀”字的意思就有变化了,一般用来指代冀北、冀南这些地名,或者作为姓氏出现。
“冀”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文,那个字形看起来像鸟儿展开的翅膀,寓意着飞翔和自由。
古时候,人们常用“冀”字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期盼,这种感觉在不少古籍中都能找到。
比如《诗经》里就有这么一句:“燕燕于飞,差池其羽。
之子于归,远送于野。
瞻望弗及,伫立以泣。
”这里的“伫立以泣”就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开的舍不得,同时也暗含了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。
“冀”字在古文中还经常用来描述人的愿望和期盼,比如说“冀其成”、“冀其安”之类的。
在《史记》中,“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,项王默然不应。
”这里的“范增数目项王”正是范增对项王的一种期待和规劝。
在《论语》里,“子曰:‘君子谋道不谋食。
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
君子忧道不忧贫。
’”这里的“谋道”就反映了孔子对道德和学问的追求和期望。
总而言之,“冀”字在古代汉语中含义丰富,它不仅代表着希望和期盼,也饱含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
在不同的语境下,“冀”字所流露的情感和意思虽然不尽相同,但核心都指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