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末歼灭僧格林沁的捻军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,最后的结局如何呢?
在太平天国运动同期,北方活跃着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,成员超过二十万人。他们行动敏捷,令清军节节败退,甚至将一度傲慢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也伏击至全军覆没。
那么,这支队伍究竟是谁?他们是如何组织的?结局又是如何?今天,我们将揭开这个神秘组织的面纱。
他们就是清末著名的捻军,尽管在太平天国的光辉下,捻军的存在并不为人所熟知。
在我国古代农民起义中,封建迷信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,捻军也不例外。
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,而捻军则由一群乡间巫师组成。
平日里,他们利用封建迷信在乡间骗取钱财,灾荒年间,则进行迷信宣传,发动起义。
捻军最初在安徽、河南等地,游民通过捏纸烧油捻纸进行法术表演,以此骗取香火钱。
1 8 5 1 年,又逢饥荒,捻军在南阳、南召、唐县等地起义,攻城掠地。
1 8 5 5 年,黄河决口,大量灾民流离失所,纷纷加入捻军。
捻军达到顶峰,淮河南北遍布其踪迹。
同年秋,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会盟,推举张乐行为盟主,建立五旗军,人数最多时达二十余万。
1 8 5 6 年,捻军与太平天国合作,接受天王洪秀全封号。
然而,不久后因内部意见不合,捻军分裂,张乐行南下与太平天国合作,大部分捻军返回淮北。
1 8 6 3 年3 月,僧格林沁亲王攻下亳州雉河集,张乐行被俘送至清营遇害。
分裂后的捻军北上,深入河南、山东,推动当地人民起义反清,给清军以沉重打击。
1 8 6 4 年6 月1 日,太平天国失败后,捻军与太平天国余部合并为联军。
1 8 6 5 年5 月1 8 日,捻军在山东曹州伏击僧格林沁所部,全歼其军。
清朝震怒,全力对付捻军,清军利用地形“画河圈地”,将捻军分为东、西两路,西路被左宗棠平定,东路被李鸿章剿灭。
1 8 6 8 年,历时1 8 年,波及皖、鲁、豫、苏、陕等1 0个省区,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的捻军起义以失败告终。
捻军起义本质上仍是旧式农民起义,由于局限性,缺乏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,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,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,后期分兵作战,作战指导盲目,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,全军覆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