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说拼音
《师说》这个词语的拼音是shīshuō。这篇文章是韩愈创作的一篇非常有名的论文。
根据方成珪所著的《昌黎先生诗文年谱》记载,这篇文章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,也就是公元8 02 年。
当时韩愈已经3 5 岁了,他担任的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“从七品”的学官,虽然官职不算高,但在文坛上他早已享有盛誉。
同时,韩愈所倡导的“古文运动”也正在兴起,他被视为这一运动的领军人物。
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上因为门第观念而导致的“耻学于师”的不良风气而写的。
关于《师说》的部分译文如下:在古代,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。
老师的作用在于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惑。
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,谁能没有疑惑呢?如果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,那么这些疑惑就无法解开。
出生在我之前的人,如果他们懂得的道理比我早,我就跟从他学习,把他当作老师;出生在我之后的人,如果他们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,我也同样跟从他,拜他为老师。
我学习的是道理,哪管他是出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?因此,无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低、年长年幼,只要他懂得道理,他就是我的老师。
唉!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,想要让人没有疑惑真是太难了!古代的圣人,他们远非常人,尚且要向老师请教。
师说带拼音
在古代,读书人必须要有老师指导。老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惑。
人生而不知,谁能没有疑惑?如果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,那这些疑惑就永远无法解开。
古代那些圣人,虽然他们远在孔子之前,但孔子依然以他们为师来学习道理;同样,孔子之后的人,只要他们在道义上先于自己,孔子也愿意向他们学习。
因此,老师和学生之间,不应该只看年龄的长幼,而应该看谁更懂得道理。
如今,有些人即使学问不如老师,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,这是非常错误的。
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,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,都源于此。
爱自己的孩子,会选择老师来教导他们;但轮到自己,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,这就错了。
那些教孩子读书、认字的老师,并不是真正传授道理、解答疑惑的老师。
他们教孩子读书,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理,也无法解答孩子的疑惑。
这些人教孩子读书,却让孩子失去了学习更高深知识的机会,我从未见过他们能有什么成就。
巫医、乐师、百工之流,不耻相师;而士大夫之族,却耻于向老师学习。
他们聚在一起,如果有人说“老师说他弟子如此如此”,他们就会嘲笑。
问他们为什么,他们就说:“那人和他的年龄差不多,道理也差不多。
地位低时会感到羞耻,官位高时会谄媚。
”唉!老师传授道理,已经很久没有人知道了!想要让人没有疑惑,太难了!古代的圣人,学问高远,尚且要向老师请教;现在的人,学问不如圣人,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,这怎么能不使圣人越来越圣,愚人越来越愚呢?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。
孔子师从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子。
郯子的徒弟,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。
孔子说:“三个人同行,必定有我老师。
”所以,弟子不必不如老师,老师也不必一定比弟子贤能。
道理有先后,学问有专攻,就像这样。
李氏子蟠,年十七,喜欢古文,六艺经传都通习,不拘泥于时俗,向我学习。
我赞赏他能行古道,写了这篇《师说》来赠给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