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什么意思
“已”这个词,可以理解为事情已经做完或者达到了某个阶段,也可以表示事情已经停止了。咱们来具体说说: 一方面,表示事情做完或者达到某个状态,在古代汉语里,“已”就常用来表示这个意思。
现在呢,这个词还是经常用,比如“已完成”就是指某项工作或任务已经弄完了,“已到达”就是指某人或某物已经到了某个地方。
另一方面,在特定的情况下,“已”也能表示某个动作或活动已经不继续了。
比如说,“已停止供应”就意味着某种商品或服务已经不提供了。
总而言之,“已”是一个有多种含义的词,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用法,但基本上都是跟完成、结束、停止这些概念有关的。
所以,咱们在用这个词的时候,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理解它的确切意思。
已、巳有什么区别?
在发音、语义和书写上,这三个汉字存在差异。首先,在发音上,"己"读作jǐ,声母为j,韵母为i,声调为第三声;"已"同样读作yǐ,声母为y,韵母为i,声调也为第三声;而"巳"作为多音字,有sì和yǐ两种读音,声母分别为s和y,韵母均为i,其中sì的声调为第四声,yǐ的声调为第三声。
从语义角度来看,"己"作为第一人称代词,代表"自己",其发音与"自"相似,因此二者组合成了"自己"这一复合词。
而"已"意味着停止,也可指停止、结束或一段时间后的状态。
至于"巳",其原始含义指胎儿,同时与十二生肖中的蛇以及结束相关。
在书写结构上,"己"的第三笔与第二笔相连,但不伸出头部;"已"的第三笔与第二笔相连,但与第一笔不相连;"巳"的第三笔与第一笔相连,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。
关于"己"的起源,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。
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认为"己"的形状像是万物因避让而藏于上方的曲折形态。
高亨在《文字形义学概论》中提到,根据古代五行理论,戊己代表中央和土元素。
许慎据此认为"己"象征中宫,并描绘其形态为万物弯曲以藏于土中。
此外,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"己"是表示捆绑物品的弯曲丝绳头部的象形。
文字学家的研究指出:"己"字原本是代表绳索,用于束缚和约束。
古代人们用这种弯曲的绳索形状来表示弯曲和束缚的概念,因此《广雅》中解释道:"己,纪也。
"(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己)
已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?
在古代汉语中,“已”字具有丰富的词性及含义:首先,它作为动词,可以表达“终止”的含义,如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言:“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这里表达了为了某一目标不懈奋斗,直至生命终结的遥远感;其次,用作动词时,亦表示“完成”或“结束”,见于《苏武传》中:“剑斩虞常已。”意味着虞常已被剑斩;第三,它作为动词,还表示“治愈”或“消除”,柳宗元在《捕蛇者说》中提到:“可以已大风、挛踠、瘘、疠。
”指可用之疗愈麻风病等症;第四,用作动词时,可表达“罢了”或“算了”之意,徐珂在《冯婉贞》中写道:“诸君无意则已,诸君而有意,瞻予马首可也。
”暗示如果无意则罢,若有意,则跟随指示即可;第五,作为副词,“已”表示“已经”,如《察今》中所见:“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。
”意味着船已移动,而剑仍停留在原地;第六,用作副词,还有“随即”或“随后”的含义,归有光在《项脊轩志》中描述:“庭中始为篱,已为墙,凡再变矣。
”指庭院最初用篱笆分隔,随后改为墙,变化了两回;第七,作为副词,“已”还用以表达“过分”或“太过”,张溥在《五人墓碑记》中提及:“死而湮没不足道者,亦已众矣。
”表示那些死后默默无闻的人,已经相当多了;第八,作为介词,“已”相当于“以”,与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东”、“西”等连用,标示时间或方位的界限,沈括在《活板》中说:“五代时始印五经,已后典籍皆为板本。
”意指自五代开始印刷五经后,所有文献都成为版印本;最后,作为助词,“已”与“矣”同义,如孔子在《论语》中又说:“有如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
”说明即使拥有周公般的才华,若性格骄傲且悭吝,那么其他方面也就不值一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