愚公移山中的移是什么意思?
意图是:我们齐心协力,竭尽全力,将这座险峻的大山彻底移除,以便开辟一条通往豫州南部的道路,直至汉水南岸,你们觉得如何?这句话摘自《列子·汤问》。《愚公移山》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列子所撰写的寓言短篇,描绘了愚公面对重重困难,坚持不懈地挖山不止,最终感动天神,使山体移位的故事。
文中通过愚公的坚韧不拔与智叟的畏缩不前,以及“愚”与“智”的鲜明对比,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信念与毅力,阐述了克服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真理。
补充说明:战国时期,正值社会剧变和学术思想多元并存的时期。
在这一时代背景下,寓言故事成为诸子百家阐述政治见解、学术观点和辩论的重要工具。
《列子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孕育而生,收录了众多寓言和神话故事。
本文节选自《列子·汤问》的第五章,讲述了愚公不懈努力,最终感动天帝,使得山体移动的传奇故事,同时也反映了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情况下,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超自然力量来征服自然的愿望。
移是一种什么样的公文
1 . 疏,作为一种传统官场文体,旨在下级向上级传达意见或建议,同时也有疏通之意。自汉代开始,疏已成为官方正式文体,与奏章并列为官方文书。
从唐宋至清,疏一直沿用,并被后世群臣用以向皇帝进言。
偶尔在私人信件中也能见到疏的应用,如陶渊明的《与子俨等疏》。
2 . 移书,起源于春秋时期,是官方书信往来的文体,最初称为遗书。
例如,《左传》中巫臣致信楚子重和子反的记载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遗书演变为移书,如刘歆责备太常博士的书信。
魏晋以后,移书成为官方文书,尤其在唐宋时期,用于政府内部质询,名称多样,因此有公移之称,包括所有此类文件。
至清代,移书主要用于军事和州县间的交流及公事处理。
3 . 牍,一种古文文体,目前尚未发现具体应用案例。
但“判牍”是已知的一种文体,主要指古代司法机关在判决案件时所使用的文书,通常以四六骈体文撰写。
判牍即指古代官府用于记录判决的官方文件。
4 . 书牍,古代书信的泛称,特指官府或个人间的通信。
书牍最初以木牍(木简)为书写材料,随着书写材料的发展,书牍形式也发生了变化,但其作为书信的基本属性始终未变。
在文学作品中,书牍常被用来代表公务或私人的书信往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