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和年丰的意思
“民和年丰”寓意着民众生活和谐,农业收成喜人。具体而言,这个成语的发音是“mínhéniánfēng”。
它源于先秦时期左丘明所著的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,原文记载:“奉盛以告曰:‘洁粢丰盛’,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。
”这里描述的是在祭祀仪式中,献上洁净而丰盛的祭品,象征着春、夏、秋三季无灾无害,人民生活安宁,农业产出丰硕。
在句子中,该成语多用作宾语或定语,构成联合式结构,带有积极的评价色彩。
此外,与“民和年丰”含义相近的成语还有“民和年稔”和“民安物阜”,它们都传达了人民生活幸福、物质富足的意境。
民和年丰是什么意思
【含义】形容食物种类多且数量充足。【读音】[fēngshèng]【来源】这个用法最早出现在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·光武郭皇后》中,原文提到“赏赐金钱缣帛,丰盛莫比”。
【相关词语】丰富、丰厚、富盛【相对词语】贫乏【例证说明】1 .表示数量大。
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·光武郭皇后》:“赏赐金钱缣帛,丰盛莫比。
”宋代苏轼在《与杨元素书》中提到:“人物丰盛,池馆清丽。
”清代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·胡氏》也有描述:“匳妆丰盛,设室中几满。
”还有刘月龄在《结婚习俗趣谈》中提到琼崖岛上的习俗,槟榔是必须的礼物,不然就算礼物很丰盛也会被批评。
2 .表示丰收。
《老君堂》第三折中,元郑光祖写道:“金枝玉叶求延龄,风调雨顺年丰盛。
”3 .表示繁荣。
4 .指祭器中装满黍稷等祭品的盛物。
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:“奉盛以告曰,‘絜粢丰盛’,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。
”孔颖达解释说:“奉盛以告神曰,‘絜粢丰盛’者,非谓所祭之食絜浄丰多而已,乃言民之粮食尽丰多也。
”《南齐书·武帝纪》:“是故洁粢丰盛,祝史无愧於辞。
”《金史·乐志下》:“洁粢丰盛,礼先肆祀。
”